校园公共空间—打造学生自由成长的“生命场”

日期: 2023-08-18 10:05:24

校园公共空间—打造学生自由成长的“生命场” 



       学习共享空间作为一种新型信息共享模式,在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高校出现。它以信息共享为基础,最初是大学生学习和协作交流的场所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,知识信息获取方法和学习生活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。

从现实和长远的角度来看,“学习共享空间”是现实所需,也是时代必然。因此,学校也为学生的自由成长承担着更多的责任使命。基于这种认识,学校应主动思考自身角色、找准核心定位、改进教学设施,为学生创造一个有趣、共享、协作的学习环境,建设一种全新的“学习共享空间”,以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,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协调发展。在新时代教育背景,这也已经成为各校的应然之举。

(图片来自网络)

共享概念

(图片来自网络)


共享理念

“共享”体现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的人文价值观,一种共商共建共享的社会建设格局,强调关注多元人群的需求以及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参与。

(图片来自网络)


校园公共空间

校园公共空间不同于其他类型的城市公共空间,它是作为教育的承载空间,为师生提供学习、交流、生活、休闲、实践等活动,让师生体验和感受校园环境、形成校园记忆。如主题广场、文化过厅、开放书吧、创意连廊等。

校园公共空间是师生学习与生活的重要场所,是学校教学环境的组成部分。学校应规划创造多样化、特色化、人性化的公共空间,以满足校园功能需求和提升校园环境品质,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,增强学生的求知欲,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。

基本原则

(嘉尧案例)


以人为本原则

学校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,这就要求共享空间要符合师生的时间性、群体性的行为规律。在空间规划、设施设置、材料选择等要充分考虑师生的心理需求。

(嘉尧案例)


开放性原则

学校教育是群体教育,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,需要以开放性的校园环境让群体之间更好地交流沟通。同时知识的互换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养成,身体的健康以及促进校园文化的互相交流和发展。

(嘉尧案例)


层次性原则

为了满足学生多样化的校园文化生活,单一的室内公共空间的环境结构是远远不够的。因此,针对不同类型的交往活动,不同的场所环境,应创设层次性空间共享,以实现其多样化的空间功能。

(嘉尧案例)


舒适性原则

公共空间是以师生学习、交流、活动等为基础,需满足学生们停留的需求。因此,空间的舒适性是相当重要的。它包涵视觉、听觉等多方面的要求,基于此,公共空间的设计对色彩、设施、材质等在符合学校定位的同时要保证其舒适性。

设计意义

(嘉尧案例)


打破教室与走廊之间的墙壁

公共空间实现教室走廊一体化,使教育教学环境具备开放性、信息化、现代化、多功能性等特点。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,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,并为师生多样化的学习创造有利的物质条件,真正成为学生快乐学习、自由成长的场所。

(嘉尧案例)


打破学科之间的墙壁

公共空间是一个综合学习的场所,交流与合作能有效将知识与经验、思考与方法、课内与课外等相结合,以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,促进学生和谐统一的发展。

(嘉尧案例)


打破师生之间的墙壁

开放性学习空间强调“儿童是他自己学习的主人”,以教师对儿童的指导和激励作用来取代传统的说教式作用,实现“自主性、合作性、探究性”的学习方式,形成师生平等的教学模式,增强学生自信心,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